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主页
分享互联网新闻
beat·365唯一官方网站资讯网-国内外新闻时事,奇事,新鲜事

关于河南、陕西两省生态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bet366体育在线平台

更新时间:2024-11-06 11:08:01点击:

本文摘要:陈述贤最近,我和局宣传办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先后深入到河南省郑州、开封、焦作市和陕西省汉中、安康市的8个县区,就生态文化建设进行专题调研。

陈述贤最近,我和局宣传办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先后深入到河南省郑州、开封、焦作市和陕西省汉中、安康市的8个县区,就生态文化建设进行专题调研。期间,我们听取了河南、陕西两省林业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造林绿化、产业发展和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文化建设现场,并就调研情况与两省林业厅负责同志交换了意见。调研组认为,两省对生态文化建设高度重视,采取的措施坚决有力,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总结他们在生态文化建设中长期坚持的做法和积累的经验,对指导全国生态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河南、陕西省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河南、陕西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雄奇壮美的自然文化和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7年局党组提出大力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的决策以来,两省各级林业部门高度重视,把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并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有力推动了生态文化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一)生态文化建设基础明显加强。

近年来,两省抓住国家重视林业建设的重要时机,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为生态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造林绿化力度加大。河南省近四年全省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150万亩,为前四年造林面积的3.3倍。

全省有4个市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23个县达到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陕西省近十年累计完成造林6155万亩,森林覆盖率平均以每年增长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二是森林资源显著增长。

陕西省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比上一次清查分别增加1300万亩、6300万立方米,全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河南省共建设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0个,各类自然保护区25处,国家湿地公园6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处,全国生态文化村6个,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2个。陕西省建成森林公园7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四是古树名木保护加强。

河南省在对全省43658棵古树名木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保护措施,如在登封嵩阳书院的千年将军柏、济源王屋山的千年银杏林等古树名木下,不仅设置了围栏支架,还树立了标牌,标明树木名称、树龄、特性和变迁历史等,实现保护与科普的有效统一。(二)生态文化精品工程持续涌现。在生态文化建设中,两省坚持以森林旅游、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等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扶持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精品生态文化工程。一是以修武云台山、登封嵩山、华阴华山等国家5A级景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名山名川游,形成了闻名国内外的自然山水旅游文化工程;二是以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为依托,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湿地文化的潜力,大力发展森林景观游,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文化工程;三是以经济林花卉种植园、野生动物园、郊外公园等为依托,大力发展采摘园、观光园,让游客在采摘和观光的同时,感受自然生态的魅力,形成了一批带有浓郁乡村气氛的现代林业生态文化工程;四是以木材和林产品加工等为依托,大力开展生态文化企业创建,指导企业在正常发展的同时,把生态文化建设贯穿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批既有林业特色,又有文化元素的多元化林业企业文化工程,等等。

这些特色精品工程的形成,为推动林业发展,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河南省森林公园直接吸纳农业人口10万余人就业,带动相关行业,间接转移农村劳动力近30万人,实现年综合收入100多亿元。陕西省2011年森林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52亿人次,实现直接收入46亿多元、社会综合收入1900亿元。(三)生态文化宣传形式不断创新。

为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形成推进林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两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增强宣传效果。一是突出新闻媒体宣传。在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定期定时宣传林业在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二是强化公益广告宣传。

河南省提出,各县市区要在重要路段安装大型户外宣传广告牌、主要道路沿线设置宣传牌、重点交通枢纽安装灯箱广告、临街单位设置宣传栏(牌),采用播放公益广告、张贴宣传海报、滚动播放标语等宣传林业,为林业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加强社会活动宣传。两省先后组织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绿地认养认建、摄影、书法、美术大赛和征文活动,尤其是在每年的植树节、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重要节庆日前后,都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各种主题活动,积极倡导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社会产生良好效果。

四是推进校园教育宣传。陕西省林业厅与教育厅联合,出版了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读本》,让生态文明走进课堂。

河南省的一些市县,在全市中小学和大专院校开设了自然生态课程,在党校学员班专门设立生态保护专题讲座,利用远程教育系统传授生态文化知识。(四)生态文化建设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文化是林业发展的血脉,已经融入到林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中央出台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两省生态文化建设推向前了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一是建设生态文化的理念普遍增强。两省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将生态文化建设摆上更加重要位置,加强对生态文化建设组织领导,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生态文化建设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重要发挥,实施生态立省、生态立市、生态立县战略成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执政理念,林业已经成为展示地区形象的绿色名片。

二是社会各界投资林业的动力普遍增强。随着生态文化建设的蓬勃开展,特别是随着两省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使投资林业的效益更加凸现,更好的展示出绿色银行的效能,进一步激发了社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林业投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实现由过去国家投入为主向现在业主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格局转变。三是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意识普遍增强。两省通过采取强化宣传发动,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形式,建立健全义务植树登记和考核制度等,使全民义务植树的法定性、公益性、义务性家喻户晓,进一步提高了适龄公民依法履行植树义务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形成全省上下广泛动员、千家万户齐上阵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河南、陕西省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的经验河南、陕西两省生态文化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河南省领导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多次提出,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出重要贡献,刘满仓副省长也对生态文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陕西省坚持把生态文化建设与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并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在全省规划建设了秦岭植物园等一批生态文化旅游区,丰富和完善了生态文化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生态文化氛围。

两省各市县都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着力发展森林文化、花卉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茶文化、特色果园文化产业,推进实现绿色增长。目前,在两省上下形成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同步推进生态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的良好态势。

(二)建设形式丰富多彩。两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建设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宽了生态文化建设的外延,丰富了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了生态文化建设的层次,扩大了生态文化影响。一是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河南省先后有许昌市、新乡市、漯河市、洛阳市、三门峡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平顶山、济源、郑州、鹤壁、焦作、南阳市正在抓紧推进中。河南省已经成为创建森林城市最多省份之一。

陕西省继宝鸡市创森成功后,又有安康、西安、渭南、咸阳等市提出创森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林业改革发展进程。二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2008年以来,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新乡凤凰山森林公园和陕西省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分别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其创建成果得到教育部、团中央等单位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河南省兰考县以建设焦裕禄精神文化园为重点,先后建设泡桐植物园、焦桐纪念林、泡桐制品展览区等文化展示平台,该园已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三是开展生态文化村、生态文化示范企业创建。

已先后遴选命名了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6个、全国生态文化村134个、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20家。通过这些创建工作,不仅绿化美化了城乡,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资源,促进了生态文化发展,提升了文明素质和水平。(三)发展机制灵活多样。

一是建立联合机制。河南省林业厅与省教育厅、团省委、河南农业大学、省社科院等单位建立广泛联系,定期不定期举行生态文化建设研讨会和座谈会,听取社科专家建言献策,开展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形成共同联合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陕西省林业厅与省委宣传部、省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大秦岭》、《陕北启示录》、《舞动陕西》等大型纪录片,集中反映了陕西大地油荒变绿的伟大历程,播发后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二是建立投入机制。

为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林业建设成果,两省各级财政部门都建立了稳定的生态文化经费来源,加大对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化建设,并对市、县级财政投资生态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两省还支持建成了一批生态文化宣教中心、标本馆、科普展览馆等文化设施,为市民休闲健身、陶冶情操、接受教育提供便利条件。三是建立奖惩机制。河南省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制定了量化考核标准,出台了严格的奖励政策,有效调动各地建设生态文化的积极性,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

(四)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两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培育生态文化产业,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努力为推动林业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两省不断加快生态文化产业调整,培育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现代演艺、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比如开封的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登封的《禅宗少林》、西安的大唐芙蓉园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历史、人文、生态等文化结合起来,不仅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生态旅游景点,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是发展壮大节会产业。两省紧紧依托当地林业资源,举办各类生态文化节会,不断创新节会形式、丰富节会内容、延伸节会服务,增强节会感召力,达到休闲娱乐、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接受教育等目的。目前,各地举办的生态文化节越来越受到广大公众的欢迎,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传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森林文化、旅游文化等挖掘,运用现代工艺技术整理、制作,打造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弘扬生态文化的知名品牌,如河南省洛阳牡丹、兰考泡桐和陕西汉中兰花等已成为地方知名品牌和支柱产业,河南省兰考的泡桐乐器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并享誉海海内外,传统生态文化产业的优势十分明显。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生态文化建设认识还不够高。两省生态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同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的需求还很不适应,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态文化的需求。

在许多地方,生态文化建设刚刚起步,一些领导对生态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中发挥的引领作用认识不足,许多地方的领导谈起生态文化重要,但具体操作起来,对生态文化建设内涵、标准等缺乏全面系统认识,总认为这是一项软指标,可有可无,使这项工作不能摆上应有的位置,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支持力度也不大,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二)生态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生态文化建设战线长、领域广、内容多,既有宏观管理的内容,也有基础建设的内容,还有思想意识的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但长期以来,国家对生态文化创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发展等专项投入不足,生态文化建设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明显。近年来,一些地方虽然加大对生态文化的投入,但规模都很有限,加之生态文化服务人才不足,管理粗放,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需求,特别是林区的基层单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活动已十分不易,很难筹集资金用于生态文化建设,严重制约生态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三)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亟待提升。

河南、陕西两省的生态文化产业虽然取得显著成绩,有些方面在全国乃至国际处于领先水平,但从整体上讲,还存在规模量小、结构单一、产品雷同、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绝大多数生态文化企业只重眼前利益,生产的产品都是简单的外在加工,而对潜在的文化价值开发不够,林业的许多优势和潜力尚未得到深入挖掘,这不仅难以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的要求,也与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要求不相称。紧紧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文化内涵、竞争力强的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努力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实现绿色增长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任务既繁重又紧迫。

四、几点建议针对这次调研情况,并结合全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实际,现就今后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宏观管理。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起步晚、基础薄,标准不明晰、体系不完善、内涵不丰富,迫切需要加强统一管理指导。一是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奋斗目标和保障措施等内容,指导全国生态文化建设科学发展;二是组织编制《全国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争取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林业基本建设计划,并研究制定有关管理办法,确保其有目标、有计划、有制度、分阶段实施;三是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内容,明确奖惩措施,引导形成既抓长远又抓基础也可以出政绩、出干部的用人导向,增强各级党政领导抓生态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二)强化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生态文化场馆设施建设,在全国选择部分生态文化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好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建设标本馆、文化馆、科普馆、博物馆等宣教设施,使之成为国民享受生态文化、增强文明意识的主阵地;二是加强生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采取多种方式着力扶持花文化、名贵树种苗木、木质雕刻、生态影视等具有林业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集群,提高规模效益,增强示范效应,带动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加强生态文化整理,组织专门力量,对我国历史、传统、民族等生态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整理,凝练提取对推进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念,创作编印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科普读物,在全社会宣传普及、传播推广。(三)重视生态文化建设科技支撑。

一是开展生态文化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重点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进行攻关,为制定生态文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壮大生态文化研究队伍,紧紧依托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多方联合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专业人才参与进来,同时,要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专群结合、素质较高的生态文化科研队伍;三是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研讨活动,普及各项专业知识,提高生态文化创作能力。(四)创新生态文化活动表现形式。一是加强社会宣传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通过完善义务植树参与方式、开展志愿者行动、建立生态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活动,切实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使生态文化实践活动入脑入心,成为人们永久的自觉行动;二是搭建社会参与平台,继续抓好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的评选活动,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生态文化论坛等重大节庆日期,努力为社会各界搭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平台;三是挖掘经典,整理出版生态文化系列科普读物,创编电视短片,建设国家生态文化展览馆,打造生态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四是开展生态文化国际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管理方式和技术措施,努力提高生态文化建设管理水平。

(作者为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国家林业局纪检组组长)。


本文关键词:beat·365唯一官方网站,best365官方网站登录入口,beat365唯一官网入口,bet366体育在线平台,bat365正版唯一官网

本文来源:beat·365唯一官方网站-www.99jzw.net